點開數字管片智控中心,鋼筋車間、管片車間、堆場養護、AI監測等智能應用模塊一目了然,整個管片預制生產過程可視、可控、可追溯……1月3日,佛山交通智能建造基地在三水區樂平鎮正式落成,這是佛山市內規模最大、生產技術最先進的預制構件生產基地,將為佛山市交通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化賦能 年產值可達5億元
上午10點,走進43畝的管片生產車間,這里有兩條自動化管片生產流水線,主要生產4至16米各類型管片。在車間右前方,10多名工人正在進行模具清理及脫模劑噴涂,為預制管片施工做準備。
左前方是鋼筋半成品加工區,整合了國內頂尖全自動數控加工設備,能自動傳輸及下料,實現設備聯動、流水化作業。譬如,在國內同行業中最先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數控彎弧彎曲一體機,將傳統工廠3臺設備才能完成的工序,集合到1臺設備,彎弧彎曲一次成型。
“如果不采用智能化,施工人員需要300人,現在只需150人,至少節省一半人力。” 佛山路橋預制構件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鄭躍磊介紹,流水線采用了三個機器人系統。以鋼筋平面板焊接機器人為例,它徹底解決了傳統人工焊接效率低、質量不均勻的問題,在提升效率、節省勞動力上優勢明顯。
據走訪,整個智能建造基地占地215畝,由鋼筋存儲加工區、混凝土攪拌區、生產區、養護區、存儲區、檢測試驗區及辦公生活區組成,服務于公路、鐵路、地鐵、水利、電力等各類交通裝配式智能建造產品生產與研發。
基地配有國內領先的自動化管片生產流水線,在鋼筋加工、模具清理、脫模劑噴涂、混凝土收面等關鍵工序采用全自動工業生產機器,實現了智能制造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利用純電動鏟車、光伏發電、砼廢料處理系統等實現了節能減排、綠色生產。公司應用預制構件智造信息管理系統SAAS平臺實現了生產管理的智能化、可視化。
“交通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在我們生產基地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佛山市交通發展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陳銀柏介紹,智能建造基地一年可生產30萬立方米預制管片,年產值可達5個億左右。在他看來,基地落成對佛山交通領域意義重大,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建造模式,另一方面推動了裝配式技術的應用,希望為佛山交通領域大力推廣裝配式技術提供一個參考和借鑒。
打造交通裝配式建造“航空母艦”
儀式現場,佛山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中指出,智能建造基地將成為集團在交通裝配式建造領域上的“航空母艦”,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深度合作,引進、培育一批高素質的研發人才,不斷強化科研攻關與技術轉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和建筑機器人等新型建造方式,努力在交通裝配式建造領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服務。
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華偉現場表示,將在施工技術、項目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交通裝配式建造行業的發展。
佛山市國資委三級調研員吳問其也對佛山交通集團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開發和科研創新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建議智能建造基地要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研發投入;要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堅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此外,活動現場還舉行了交通裝配式建造行業學術分享會。廣州軌道交通盾構技術研究所所長、廣州地鐵集團教授級高工、北京盾構工程協會副理事長鐘長平以《粵港澳大灣區超大直徑盾構創新與展望》為題進行分享。
文圖、視頻|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周龍鳳、黃錦成